文章穷而后工(无立锥之地文言文翻译)
-
文章穷而后工
网上有关“文章穷而后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无立锥之地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诗穷而后工
译文诗人(总是)在仕途不顺、穷途末路以后诗歌才会写得好。
出处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原文
《梅圣俞诗集》序
作者: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有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生平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文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
译文
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意的少,穷困潦倒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大凡读书人胸里怀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的生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索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就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致力于六经仁义学说的研究,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庭发挥作用,做了《雅》、《颂》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叹?世人只是喜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
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写的诗,编成十卷。我特别喜欢圣俞的诗,曾经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现在看到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我立刻高兴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
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
无立锥之地文言文翻译
穷而后工的理论大体上是指文人愈加穷困潦倒,就愈能创作出惊世之作.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人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他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凡士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淮之外,见虫鱼鸟兽风云草木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沉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该愈穷而愈工.然则非诗者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便道出了“穷而后工”的原因所在.
所谓“穷而后工”之“穷”,不单单指生活条件恶劣,贫困,仕途坎坷等物质的“穷”,更深的是指有志难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心理上的“穷”.而所谓“工”的文学,都是能够传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作者经历了艰难的人生之路后诞生的.屈原遭奸人所害而被流放,满怀报国热情,却落得这般下场,屈原承受着悲伤,愤然写出了《离骚》这片流芳百世的名作;孙膑遭忌,两膝被剜,去了盖骨,这钻心之痛他承受了,大志不衰,且修成了一部千古佳作《孙膑兵法》……就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起身,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以这么说,如果这些文人没有经历磨难,就不会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穷困是作家的不幸,却是文学的万幸.恰恰是因为“穷困”,才能激发人的心灵,激活人内在隐藏的潜能,从而爆发激昂悲慨的创作力,写成千古传颂的奇文,这种痛苦对于作家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说“穷而后工,工源于穷.”(来源:网络)
关于成语的随笔文章论“穷而后工”
1. 穷而后工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无论诗歌还是文章,作者没有久历贫苦,其作品是决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水准的,屈原困苦,而《离骚》却成为经典。杜甫贫愁,但他的诗歌却冠烁古今。韩愈曾祈求别人施舍一顿饭的资费来活命,可他却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其文章造诣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过开山种田的经历,贾岛曾柴米全无,可算是穷困到了极点。可是他们的诗歌却是清净悠然,境地高远,普通人绝对无法达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尧章,乍看他的脸色,甚至于担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笔力却足以扛起万斤巨鼎。家无立锥之地,但每顿餐饭都有食客登门。心中所藏有的知识是无限的。他的胸襟之宽广,体现出了晋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与自由。无论是韵意还是词语的运用,并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却自然而然地高深起来了。黄景说曾有过“上天没有用财富玷污姜夔,而让他的才华闪耀于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论述。
士人暂时的贫困并不足以忧虑,可是学识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啊!
2. “上无瓦片,下无立锥之地”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bai。
出自: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
原文:“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释义:尽管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学人仍可凭智慧生存。
虽然一无所有,仍然可以靠着向别人学习,来立足社会,生产下去。
扩展du资料:
《景德传灯录》为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之禅宗灯史。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zhi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勘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
《景德传灯录》首先论述宋人对此书的总体接受情况,次则以王随为个dao案,讨论其抄集《传灯录》之作《传灯玉英集》 。
《传灯录》收禅师回一千七百余人,禅家典实几网罗殆尽,此书实有禅家类书之性质,宋人诗注多喜引《传灯录》解释有关佛法禅宗之语言与典实,故本文最后讨论宋诗宋注对此书的应用。
参考答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穷?,即处于困境、不得志;?工?,即工巧、精巧。?穷而后工?,即在处于困境后而(诗文)变得精巧。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曾写道:?灾难,对于常人而言就是灾难而已,但对文人而言就不一样了。在灾难降临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文化意识开始觉醒,开始面对灾难重新寻找生命的底蕴。?
自然,这样的文人就能写出?工?的文章。但真的是?穷而后工?吗?我看不见得。
如上文余秋雨所说,在灾难降临后,唯有那些文化意识开始觉醒的,才可能达到:?工?。如屈原,放逐后那忧国忧民就只成了一种情怀,再也无法实施,只得将其寄托在《离骚》当中。如曹雪芹,长大后小时兴旺的家族没落,生活贫苦,才最终写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如苏轼,在多次被贬之后,仍能写出《赤壁赋》这样的绝世名篇。
但是,历史上被放逐的人,光清朝一代就有一百五十多万。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最终达到?穷而后工?的,恐怕寥寥无几。比如苏轼所代表的旧党,在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执政时,几乎全部被放逐,但最后做出《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名篇的文人,却只有他一个。
相反,有些文人并未?穷?,文就已?工?。
如李煜,作为一生截然分为两段的词人,他早在当南唐的皇帝时就已在词上有所成就,《一斛珠》《菩萨蛮》不都是很好的代表吗?再如王勃,年纪轻轻,还未曾经历过世事沧桑,一气呵成的《藤王阁序》谁敢说不好?再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是当时最尊贵的门第世家?王?姓世家的一员;一生无忧无虑。这样的人怎能说?穷?,但他确实在文学上深有造诣,他的《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天下读书人练字时必练的一部作品。
在我看来,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遭受苦难之后创造文明,达到?穷而后工?,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但无论境遇如何,他们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穷而后工?。
所以?穷而后工?关键在于?工?,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可能达到?工?的境界。?穷?,只是让人更快地奔向?工?的终点,不能说无用,但绝对不起决定性作用。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已经很少再写古体诗文;但?工?,仍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方向,这句话现今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作者:G0103周奕骅
公众号:深圳波波语文
无立锥之地文言文翻译
1 穷而后工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无论诗歌还是文章,作者没有久历贫苦,其作品是决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水准的,屈原困苦,而《离骚》却成为经典。杜甫贫愁,但他的诗歌却冠烁古今。韩愈曾祈求别人施舍一顿饭的资费来活命,可他却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其文章造诣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过开山种田的经历,贾岛曾柴米全无,可算是穷困到了极点。可是他们的诗歌却是清净悠然,境地高远,普通人绝对无法达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尧章,乍看他的脸色,甚至于担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笔力却足以扛起万斤巨鼎。家无立锥之地,但每顿餐饭都有食客登门。心中所藏有的知识是无限的。他的胸襟之宽广,体现出了晋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与自由。无论是韵意还是词语的运用,并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却自然而然地高深起来了。黄景说曾有过“上天没有用财富玷污姜夔,而让他的才华闪耀于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论述。
士人暂时的贫困并不足以忧虑,可是学识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啊!
2 “上无瓦片,下无立锥之地”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bai。
出自: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
原文:“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释义:尽管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学人仍可凭智慧生存。
虽然一无所有,仍然可以靠着向别人学习,来立足社会,生产下去。
扩展du资料:
《景德传灯录》为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之禅宗灯史。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zhi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勘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
《景德传灯录》首先论述宋人对此书的总体接受情况,次则以王随为个dao案,讨论其抄集《传灯录》之作《传灯玉英集》 。
《传灯录》收禅师回一千七百余人,禅家典实几网罗殆尽,此书实有禅家类书之性质,宋人诗注多喜引《传灯录》解释有关佛法禅宗之语言与典实,故本文最后讨论宋诗宋注对此书的应用。
参考答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关于成语的随笔文章论“穷而后工”
穷,即处于困境、不得志;工,即工巧、精巧。穷而后工,即在处于困境后而(诗文)变得精巧。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曾写道:灾难,对于常人而言就是灾难而已,但对文人而言就不一样了。在灾难降临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文化意识开始觉醒,开始面对灾难重新寻找生命的底蕴。
自然,这样的文人就能写出工的文章。但真的是穷而后工吗我看不见得。
如上文余秋雨所说,在灾难降临后,唯有那些文化意识开始觉醒的,才可能达到:工。如屈原,放逐后那忧国忧民就只成了一种情怀,再也无法实施,只得将其寄托在《离骚》当中。如曹雪芹,长大后小时兴旺的家族没落,生活贫苦,才最终写成了四大名着之一《红楼梦》。如苏轼,在多次被贬之后,仍能写出《赤壁赋》这样的绝世名篇。
但是,历史上被放逐的人,光清朝一代就有一百五十多万。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最终达到穷而后工的,恐怕寥寥无几。比如苏轼所代表的旧党,在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执政时,几乎全部被放逐,但最后做出《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名篇的文人,却只有他一个。
相反,有些文人并未穷,文就已工。
如李煜,作为一生截然分为两段的词人,他早在当南唐的皇帝时就已在词上有所成就,《一斛珠》《菩萨蛮》不都是很好的代表吗再如王勃,年纪轻轻,还未曾经历过世事沧桑,一气呵成的《藤王阁序》谁敢说不好再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是当时最尊贵的门第世家王姓世家的一员;一生无忧无虑。这样的人怎能说穷,但他确实在文学上深有造诣,他的《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天下读书人练字时必练的一部作品。
在我看来,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遭受苦难之后创造文明,达到穷而后工,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但无论境遇如何,他们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穷而后工。
所以穷而后工关键在于工,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可能达到工的境界。穷,只是让人更快地奔向工的终点,不能说无用,但绝对不起决定性作用。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已经很少再写古体诗文;但工,仍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方向,这句话现今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作者:G0103周奕骅
公众号:深圳波波语文
士穷乃见节义 文穷而后工的意思
1、这是两句话。
2、士穷见节义
解词士:读书人;穷:困窘;见:看出;节义:节操,气节。
翻译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3、穷而后工
解词工:精巧,精彩。
翻译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出处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穷而后工》文言文翻译文,谢谢!(⌒⌒)
诗穷而后工
译文诗人(总是)在仕途不顺、穷途末路以后诗歌才会写得好。
出处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原文
《梅圣俞诗集》序
作者: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有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生平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文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
译文
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意的少,穷困潦倒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大凡读书人胸里怀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的生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索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就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致力于六经仁义学说的研究,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庭发挥作用,做了《雅》、《颂》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叹?世人只是喜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
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写的诗,编成十卷。我特别喜欢圣俞的诗,曾经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现在看到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我立刻高兴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
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
关于“文章穷而后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wowowoman.com/shici/363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 转眼已是不惑年诗词 三十载是多少年?
- 描写亲情的古诗词名句?表达母子亲情的古诗?
- 元稹诗词最佳十首(元稹《离思五首》原文加赏析)
- 元宵节的团圆诗句(描写大家庭团圆的诗句)
- 人与自然共生的名言警句(民族团结手抄报诗句名言)
- 琳开头的诗句(琳腴的诗词琳腴的诗词是什么)
- 中国文学界的名人都有谁?(关于孝顺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 古人咏月诗词名篇名句,关于月亮的机械运动诗句?
- 崔颢的诗有哪些(黄鹤楼崔颢景物特点及诗句?)
- 中国诗词(谁有关于革命的诗词)
热门诗文
- 锦堂春(中秋)
- 襄王不许请隧
-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 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眷言访舟客)
-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 杂剧·萨真人夜断碧桃花
- 诉衷情(章贡别怀)
-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_为酸斋解嘲
- 洞庭阻风
热门名句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